当前位置: 首页 > 我们的新闻

深度深度:老龄化加速千亿养老康复市场

 康复医学是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保健医学并列的四大现代医学门类之一,致力于各种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和训练,最终目的是改善患者功能能力,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随着康复医学技术的不断完善,它的服务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以前其主要服务范围是传统的三瘫一截(偏瘫、截瘫、脑瘫、截肢),近年来逐渐向更广泛的慢性病患者和活动功能受限的老年人拓展。

根据观察,人口老龄化正在给康复行业带来深刻的变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大量失能老人和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居家养老康复需求成为康复器械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016年以来国家层面密集出台促进康复行业发展的政策,康复训练和健康促进辅具成为工信部等五部门指定的老年用品产业重点发展领域。

康复医疗需求群体高达1亿 康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康复行业终端受益者主要涵盖了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残疾人、术后功能障碍者、产后功能障碍者、重疾人群等群体,相关数据显示国内康复医疗的主要需求群体规模高达1亿人。

在人口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的背景下,老年人群体和慢性病群体已经成为康复行业发展的新增长引擎。

1)老年人群体的康复需求

2016年民政部发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比例高达18.3%。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全身的肌肉量和肌肉力量都会逐年下降。肌肉力量下降会造成以移动机能为代表的各种运动机能的下降,导致老人运动量不足。其结果就是让肌肉力量的进一步退化,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目前不管是预防行动障碍还是失能老人的治疗,最有效的方式都是利用各种康复器械让老人定期进行康复运动,逐步恢复肢体的运动技能。

比如基于仿生学和人体工程学设计的外骨骼机器人,不仅能为老人提供准确合理助力和步态引导,还能对老人进行身体支撑,实现全方位保护。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康复器械设计的使用场景都是康复医院,往往造价高昂且占地面积大。

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涌现出了类似外骨骼机器人这样不仅适合康复医院等机构用户,而且在个人用户普及方面也有巨大潜力的康复产品。

2)慢性病患者群体的康复需求

世界卫生组织、国家卫生计生委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医改联合研究报告指出,全国现有慢性病患者近3亿,其中存在康复需求的超过1亿。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7 》报告显示,我国脑卒中(俗称中风)患病人数高达1300万,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是中风的重要发病因素,这些都是老年人常见的高发病。

在现有医疗条件下,很多中风患者经过及时和规范的治疗生命可以得以延续。但往往因大脑中枢神经的损伤而残留诸如肢体、运动、语言障碍等后遗症。 

对中风患者来说,要想摆脱后遗症的影响必须进行长期甚至是终生的康复治疗和训练,主要包括面瘫的功能训练、语言吞咽功能训练、认知功能训练和肢体功能训练等等。

有数据显示,在脑血管意外存活患者中,积极康复治疗和后续康复训练可使90%患者重新获得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30%患者恢复工作。

同时根据相关机构统计,75%的慢性病患者因便利性希望选择家庭康复,自我诊断、自我护理、自我康复训练的意愿强烈,简便易用的康复设备市场需求巨大。

支持政策密集出台 康复行业前景大好

如果说老龄化、国民康复意识提升是康复行业发展的木材,那么国家的政策就是当之无愧的点火石。

自2016年以来,国家各部门密集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康复行业的发展。据统计,先后有国务院、民政部、卫健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和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颁布过利好康复行业发展的政策。

国家相关政策中对康复行业影响最大的几条做简单介绍,总的来看国家对康复行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未来会有更多细节性、规范性的政策出台。

2016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新增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支付范围的通知》,将“康复综合评定”等20项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发生的费用由医保基金按规定支付。

这项政策涉及肢体残疾康复、精神残疾康复、言语残疾康复、听力残疾康复等多个康复领域,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日常生活动作训练、电动起立床训练等康复项目也被涵盖在内。

医保覆盖相关费用大大促进了康复器械产品和服务消费,医院市场的需求推动了康复器械产业的快速发展。

2019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老年用品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在该意见中明确了康复训练及健康促进辅具是老年用品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并确立了到2025年老年用品产业总体规模超过5万亿元的目标。

下一步工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强化在政策、标准、行业管理等方面的沟通协作,修订关键急需的产品和技术标准。

未来会有政策进一步引导康复器械行业形成可落地的产品和技术标准,目前四川、山东、江苏、江西等地方政府已经跟进出台了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实施规划,加快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

国家推进康复网络下沉 “养医结合”是养老院发展方向

2012年卫生部发布了《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试行)》,要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应当独立设置科室开展康复医疗服务,并配置标准化的康复器械。

2019年卫健委又发布了《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指南(试行)》,要求医养结合机构、康复医院及康复医疗中心配置上述类型设备以及相应床位等,且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能够开展基本康复医疗服务。

医院设立康复科和专科康复医院对康复器械的需求带动了康复行业的快速发展,2012年以来康复医疗器械行业的平均增速约为 20%左右。

同时为了进一步缓解康复床位“一床难求”的局面,卫健委等国家部门一直在推动康复医疗的分级管理和网络下沉,并在2019年出台了实质性的指导意见。

2019年国务院第6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了对医养结合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增加医疗服务,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可在内部直接设置医疗机构。

在相关部门对康复网络的规划中,以综合医院和专科康复医院为主的医疗结构主要负责急性疾病的康复治疗,而疾病恢复期和慢性病患者的日常康复训练需求则由下沉的社区服务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满足。

据观察,部分一线城市已经开始探索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方式。养护康复中心已经成为一些高端养老院的基础配套设施,能满足患有慢性疾病和功能障碍的住院老人的康复需求。